2010年中國汽車產業最“給力”的詞匯,非“新能源”莫屬。這一年,新能源汽車可謂是全面開花,上至政府主管部門,下至各地汽車企業、地方政府,真是熱遍中國。
這一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政策支持。由工信部牽頭制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1—2020年)》已經基本完成,未來國家將投入大量資金扶持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領域。
事實上,此前9月份公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草案,就已經讓業界難捺激情。政府計劃投入1000億元左右換取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和市場規模世界第一的宏偉藍圖讓業界議論紛紛。
規劃草案中,純電動車成為我國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最受關注的一點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和市場規模達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輛;以混合動力汽車為代表的節能汽車銷量達到世界第一,年產銷量達到1500萬輛以上。而為了在未來十年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老大,中央財政總體上將投入超過1000億元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開發與推廣。這塊大蛋糕,讓包括諸多外國車企在內的所有車企都垂涎三尺。
扶持政策還向消費終端傾斜。今年6月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五個城市試點啟動。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每輛最高補貼5萬元,純電動車每輛最高補貼6萬元。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今年也由13個擴大到20個,下一步還將擴大至25個。
同時,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相關配套扶持政策,為爭搶項目落戶,出臺各種財政補貼、政策優惠、興建產業基地、組建產業聯盟。
政策背后政府的堅定支持給新能源汽車之火澆上一瓢旺油,從大型車企上海汽車、長安汽車、一汽集團紛紛出臺新能源汽車規劃,到自主品牌比亞迪、奇瑞、吉利紛紛推出新能源車型,電動汽車從最初的比亞迪一家獨大,到如今幾十家車企互不相讓。更為轟動的是8月18日16家央企成立的“中央企業電動車產業聯盟”,被稱作是提升中國電動車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國家隊”。
產業鏈各個環節都沸騰起來,被視作基礎設施瓶頸的充電站建設也在今年有了動靜。今年初,中石化宣布以北京作為突破口進軍充電站,中海油則與中國普天合資成立普天海油新能源動力有限公司,運營電動汽車能源供給網絡。國家電網公司更是計劃從2011年到2015年建設4000座電動汽車充電站。
這一年,上海世博會上千輛中國新能源汽車完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示范應用,包括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超級電容等多種方案的新能源車型,成為世博會一道流動風景線。而11月初在深圳舉辦的世界電動車大會(EVS25),更是中國新能源車熱的最直觀的體現,312家企業、280輛汽車參展,創歷史規模之最。
有人用“一日千里”形容這一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
不過,新能源汽車發展“虛火”也在同時上升。最讓業內人士詬病的是一些企業沒有研發能力、沒有核心技術,就敢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從國外買進關鍵零部件拼出幾輛汽車就開始吆喝,有的甚至以電動車項目為幌子哄騙各級政府,以套取各種資金扶持。
與此同時,生產熱消費冷的局面仍在持續。盡管有國家的消費扶持政策,但消費者面對新能源汽車仍顯得尤為冷靜。個別試點城市,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已高達十數萬元,依然是圍觀者眾,掏錢者寥寥。因此,雖然產業大方向已定,但從前期的政府采購引導消費模式,到機構和集團購買推廣新能源汽車,再到消費者真金白銀購買,仍需要一段時間。
2010,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原點。